奏霹雳之,商一声
何为奏?奏,就是演奏,奏是动作,是行为。
何为商?音乐中的“商”是五声之一,五声,在古代音乐中又称五音,即宫、商、角、徵(读zhǐ)、羽,对应现代音乐,五声音阶以12356来表示,商处于这个五声音阶的第二位,相当于现代音乐的“2”。“商”调,是五声音阶中的一个基本调式,而“奏”与 “商”,合在一起,就可以别解为“演奏第二声音”。
何为“第二声音”?这得从中国近代史说起。
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,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,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《马关条约》。《马关条约》第六款规定清政府必须向日本开放苏州、杭州等城市作为商埠,供日本人通商和居住,从此之后,中国的领土上开始出现了“国中之国”,而“第二声音”就出现在这些租界里。
当时,在每一个租界里,中国人是不允许随意走动的,如果中国人需要通过这些地方,只能从专门设置的“通道”通过,而这些“通道”,就是所谓的“奏”,因为这是专门为中国人设立的通道,所以就被称为“中国道”,而在这个通道里面发出的声音,就被称之为“第二声音”。
何为“一声”?这就要从中国的古代文化说起了。
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中有“五音”之说,即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,这五个音分别对应现代音乐中的1(do)、2(re)、3(mi)、5(sol)、6(la),而在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中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——“律”。“律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音乐单位,它比“均”(一个八度内的半音)要大一些,在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中,有十二个“律”,也就是十二个基本音级,而在这十二个“律”中,有一个特殊的存在——“应钟”。“应钟”是一种特殊的乐器,它只有一根弦,而且这一根弦的长度正好等于其他所有弦的总长度。“应钟”的声音是非常特别的,它既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乐器的声音,也不同于任何一首乐曲的声音,这种声音被古人称为“黄钟大吕”。
“一声”就是指这种特殊的声音——黄钟大吕。
“奏霹雳之,商一声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在中国近代史上,每当中国人通过那些租界时,就会听到一种特殊的声音——黄钟大吕,这种声音既不是中国人自己发出的,也不是外国人发出的;既不是乐器发出的,也不是人声发出的;既不是自然界的声音,也不是人造的声音,它是一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声音,是一种永恒的回声。
为什么说这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声音呢?因为这种声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象征。《周易·系辞上传》有云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:天的运行刚强劲健,相应于此,君子处事,应像天一样,自我力求进步,刚毅坚卓,发奋图强,永不停息,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民族精神,而这种精神正是通过这种特殊的“第二声音”表现出来的。
可以说,“奏霹雳之,商一声”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一种描述,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赞美和弘扬。